1月21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全國博士后管理委員會發布了關于開展2025年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工作站綜合評估工作的通知。此次評估將結果劃分為優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個等級,不進行排名。對于評估不合格的單位,將依據具體情況責令整改或直接撤銷設站資格。
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和工作站的評估工作是對科研單位的一次全面檢查,也是對我國博士后制度實施效果的重點檢驗。依據相關辦法,每五年會組織一次綜合評估,對象為所有設立三年以上的站點;新設站則每年評估一次,針對設站滿三年的單位。
通過這樣的機制,我國博士后制度得以不斷完善和發展,周期性評估確保了科研工作的持續質量和活力。截至2024年底,全國共有300多所高校設有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其中,浙江大學擁有59個流動站,數量居首;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分別有56個和53個。吉林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8所高校也都有超過40個流動站。
浙江大學不僅設站數量最多,覆蓋學科門類也較全,工學門類下的一級學科設站最多。北京大學在理學門類下的設站數量最多。據統計,高校設立的博士后科研流動站涵蓋了14個學科門類的106個一級學科,其中工學門類設站最多,其次是理學和醫學門類。從具體學科來看,生物學設站單位最多,其次是數學,材料科學與工程、機械工程和管理科學與工程設站單位也都超過了90個。1985年7月,國務院批準試辦博士后科研流動站,標志著我國博士后制度的正式建立。自實施以來,這一制度培養了大量優秀人才,形成了一支高素質的博士后人才隊伍。目前,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博士后規模國家。據人社部統計,截至2023年末,全國共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012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3862個,累計招收培養博士后36萬人。
?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