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王某通過某房產中介公司購買了李某名下位于烏魯木齊市天山區某小區的一套房產,支付了全部購房款100余萬元,并辦理了不動產變更登記及戶籍轉移。房屋交付后,王某開始裝修,在與鄰居閑聊時得知該房屋內曾發生過一起非正常死亡事件,這給他帶來了極大的心理負擔。
王某找到李某和中介公司,要求解除《房屋買賣合同》和《委托代辦合同》,退還購房款、中介費,并支付違約金等費用共計140余萬元,但遭到拒絕。隨后,王某將李某和中介公司訴至烏魯木齊市天山區人民法院。
庭審中,李某辯稱,雖然房屋確實發生過非正常死亡事件,但事發地點在房屋本體結構外,不屬于合同約定的本體結構內,因此他沒有違約。中介公司則表示,李某在委托銷售房屋時并未提及此事,所以中介公司不應承擔責任。
法院審理認為,房屋不僅是生活居住空間,更是居住者情感的載體。人們追求美好生活、擇吉而居的愿望和風俗應當尊重。房屋出售時,賣房人應當如實披露房屋實際情況,包括產權、面積、建筑瑕疵等客觀情況,以及可能影響購買意愿的重大事項,確保購房者對所購房屋信息充分了解。
本案中,李某在房屋出售過程中未如實告知房屋重大信息,導致王某陷入錯誤認識并作出購買決定,最終造成王某購房、裝修等各項損失。法院裁定雙方簽訂的《房屋買賣合同》應撤銷,李某需賠償王某損失。
經法院調解,雙方同意解除合同,李某退還購房款并賠償王某損失共130余萬元。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七條,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誠信原則,秉持誠實,恪守承諾。第一百四十八條指出,一方以欺詐手段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受欺詐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第一百五十七條規定,民事法律行為無效、被撤銷或者確定不發生效力后,行為人因該行為取得的財產應當予以返還;不能返還或者沒有必要返還的,應當折價補償。有過錯的一方應當賠償對方由此所受到的損失;各方都有過錯的,應當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