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有了“新過法” “非遺版”春節在傳承中創新

央視網消息:傳統與現代的巧妙融合,讓春節有了“新過法”。無論新中式“新春戰袍”受追捧,還是科技與傳統民俗的巧妙融合,都增添了別樣的年味。那么,如何來看待年味里煥發的新生機?“非遺版”春節如何在傳承中創新?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研究員 北京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 毛巧暉:民俗是民眾的生活文化,它不是一成不變的,相反會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自我更新,天然具有自我調節、改進的能力。

在春節民俗中,我們看到今年有很多新現象。像這兩年被年輕人喜歡的“新中式”服飾,在春節期間熱賣,今年很多年輕人喜歡上了有蛇文化符號的馬面裙、漢服。這些新出現的文化現象或者說新時尚,表現出傳統與現代無縫對接,也體現出傳統文化對現代社會的適應。

另外,科技的發展,特別是AI的迅速發展,對我們的日常生活產生極大影響。這自然也會體現在春節民俗中。如短視頻、直播讓人們感受到各地濃濃的“年味”,通過網絡集福、發電子年畫、逛線上廟會也渲染了節日的氛圍感。

科技的加入進一步豐富了節日的文化內涵,比如今年上海豫園燈會中的3D光影、虛擬仿真讓《山海經》中的神話人物、神奇動物穿越時空走到了體驗者的面前。這種科技和非遺的融合給傳統文化注入了新元素,也增添了新活力,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生動實踐,也是有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有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

? 版權聲明
評論 搶沙發
加載中~
每日一言
不怕萬人阻擋,只怕自己投降
Not afraid of people blocking, I'm afraid their surre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