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沿海多地現赤潮 海洋生態警報響起

近期,海南海口及廣東省多個沿海城市出現了赤潮現象。不少網友在社交平臺上分享了圖片,形容海邊景象像是“爆爆珠”或“野生史萊姆”。

自然資源部南海預報減災中心發布消息稱,本次赤潮已波及廣州、深圳、珠海、東莞、江門、陽江等城市,并提醒公眾注意。赤潮是海洋中某些微小植物、原生動物或細菌在特定條件下暴發性增殖或聚集,使海水變色的生態異常現象,也稱為“有害藻華”,通常發生在近岸海域。盡管被稱為“紅色幽靈”,但赤潮的顏色并不局限于紅色,還可能呈現黃色、綠色、褐色等。

據初步統計,世界各大洋中有180余種浮游生物能形成赤潮,其中63種在中國有記錄。赤潮的發生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為因素。工業廢水、生活廢水、農業排水和養殖廢水中的氮、磷、鐵、錳元素和有機化合物排入海洋,導致近海、港灣海水富營養化,為赤潮生物繁殖提供了條件。適宜的水溫、海水攪拌、光照和海域封閉也是赤潮發生的重點因素。

從20世紀60年代起,赤潮現象在全球蔓延,影響了多個國家和地區。《2023年中國海洋災害公報》顯示,2014年至2023年十年間,中國海域平均每年發生50次赤潮,平均面積達5448平方千米。赤潮破壞了海洋生態系統,威脅海洋生物生存,某些含有毒素的赤潮生物通過食物鏈傳遞給人類,可能導致中毒甚至死亡。

? 版權聲明
評論 搶沙發
加載中~
每日一言
不怕萬人阻擋,只怕自己投降
Not afraid of people blocking, I'm afraid their surre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