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12月13日電 ( 吳侃 金旭)今年是南京大屠殺慘案發生87周年,在第十一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來臨之際,多國華僑華人舉行紀念活動,悼念遇難同胞,傳遞和平祈愿。
12月13日上午,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舉行。馬來西亞宗鄉青聯合總會永久榮譽總會長顏天祿在當地組織同步悼念活動,并在線觀看了直播。
“歷史啟示我們,和平是需要爭取和維護的。”顏天祿接受連線采訪時表示,二戰期間,日軍也在東南亞多國犯下暴行,馬來西亞與中國有相似的悲痛經歷,當地民眾對南京大屠殺的歷史有深刻的共鳴。“每年我們都會舉辦各類紀念活動,讓這些血淚交織的往事不被隱沒。”
俄羅斯華僑華人青年聯合會會長吳昊也通過網絡連線參加同步悼念活動。出生于南京的吳昊說,記住傷痛不是為了延續仇恨,而是懂得歷史不容忘記,和平必須珍惜。截至今年12月1日,登記在冊在世的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僅32人,他們的故事和聲音需要一代代人傳遞下去。
日前,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舊金山灣區僑界在圣何塞市的張純如公園舉行“南京祭”活動。主辦方之一、舊金山抗日戰爭史實維護會會長李玲表示,“南京祭”活動已連續舉辦28年,越來越多年輕人前來參加,體現了海外僑胞致力于捍衛歷史真相的堅定信念和情感傳承。
在加拿大大多倫多地區列治文山市愛恩墓園內,有一座由多倫多華僑華人籌資修建的南京大屠殺遇難者紀念碑。加拿大多倫多華人團體聯合總會主席翁國寧說:“每年清明節和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前后,我們都會在這里舉行悼念活動。今年的活動于12月13日舉行,各華人社團與社會各界人士在紀念碑前敬獻花束、表達哀思。”
2017年,加拿大安大略省省議會通過有關動議,將每年12月13日定為該省的南京大屠殺紀念日。翁國寧說,以史為鑒,才能珍視和平的來之不易。如今越來越多的華僑華人通過建立博物館、拍攝紀錄片、出版書籍等方式,讓許多人知曉歷史真相。
在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臥龍崗市坎伯拉港有一座“生鐵鮑勃”雕塑。近年來,當地市政府與悉尼僑界每年在這里舉辦活動,悼念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同時致敬坎伯拉港的碼頭工人。
澳大利亞澳中人民友好交流協會會長田飛說,1938年11月,坎伯拉港碼頭工人得知要裝運到“達爾富拉姆”號貨輪上的生鐵將被制成日本侵華武器,頂住巨大壓力,發動長達十周的罷工,支持中國抗戰,最終迫使澳大利亞政府改變對日生鐵貿易政策。后來“生鐵鮑勃”雕塑落成,成為兩國民眾為了和平與正義守望相助的歷史見證。
連日來,一份“和平之聲·穿越時空”和平祈愿書在社交平臺轉發。“作為南京籍僑胞,希望盡微薄之力讓許多人記住歷史、珍惜和平。”中國—歐洲文化藝術體育協會主席馬文俊轉發祈愿書并如是寫道。
馬文俊向表示:“去年《世界記憶、和平愿景——南京大屠殺史實展》走進匈牙利,在參與組織展覽時我們發現,很多歐洲民眾對這段歷史還不夠了解,推動南京大屠殺史實在世界范圍內傳播仍任重道遠。”
“每年公祭日我們都會舉行燭光祭、史實展等活動,回溯沉痛歷史,緬懷遇難同胞。”安哥拉江蘇總商會會長沈永忠說,歷史記憶需世人代代傳承,希望華僑華人特別是青年一代更深入地了解這段歷史,牢記苦難,傳播珍愛和平的聲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