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12月13日電 題:特寫:時光漸遠,傷痛銘記
鐘升 朱曉穎
2024年12月13日10時整,惕厲的防空警報聲以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簡稱“紀念館”)為起始,回蕩于南京城的上空。中國再一次以國之名,悼念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戰爭期間慘遭日本侵略者殺戮的死難者。
12月13日,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舉行。 泱波 攝紀念館集會廣場上,“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的白色大字在黑色“災難之墻”的映襯下分外醒目,墻上以多種語言寫著“遇難者300000”。偌大的廣場寂靜無聲,人們胸佩白花依序站定,氣氛肅穆莊嚴,國旗下半旗。
1937年12月,侵華日軍野蠻侵入南京,制造了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慘案。過去87年,慘案的親歷者漸漸逝去。截至今年12月1日,登記在冊在世的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僅剩32人,皆已是耄耋之年。
老人們一遍遍自揭傷疤、講述親身經歷,希望將歷史真相告訴許多的人。如今,能如常參加證言集會、家庭祭告等活動的老人越來越少。今年的公祭儀式,只有90歲的劉民生作為幸存者代表出席,圍繞在他身邊的,是接過傳遞歷史真相重任的南京大屠殺歷史記憶傳承人們。
10月11日,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劉民生(左)為第三批南京大屠殺歷史記憶傳承人頒發證書。 泱波 攝現在,三批南京大屠殺歷史記憶傳承人共有32人。幸存者常志強之女常小梅把父親的一生之痛寫成《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常志強的生活史》,幸存者薛玉娟外孫女任穎參與編寫了小學版《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讀本》……一代人有一代人銘記歷史的方式,他們不曾忘記。
今年首次參加公祭儀式的蔣秉錞正與團隊一道走訪拍攝幸存者群體及其后代。身為幸存者陳桂香的曾孫,他表示:“我作為南京大屠殺歷史記憶傳承人,應當向每一個不了解這段歷史的人講述我所了解的幸存者故事,讓歷史真相像水波一樣向外擴散。”
南京大屠殺是中華民族的苦難,也是全世界共同的傷痛記憶。全球多地的社團、商會、中資機構,也通過設立悼念儀式分會場,舉辦燭光祭、和平集會、史實展等活動同步悼念。
在紀念館的志愿者隊伍中,也有外籍人士身影。他們用不同的語言,將這一人類歷史上的至暗時刻講述給前來參觀的各國愛好和平人士。來自阿爾及利亞的愛瑪說:“我希望每個人都能生活在和平中,同時不忘過去,也不忘記那些為今天的和平生活做出犧牲的人們。”來自印度的萊雅說:“和平需要守護,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提醒著人們不要忘記歷史,要以實際行動維護和平。”
12月1日,參加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家庭祭告活動的學生代表為遇難者名單墻上的名字描新。 泱波 攝在紀念館的遇難者名單墻上,不久前被孩子們描新的一個個遇難者姓名清晰醒目;新入藏的史料鐵證,訴說著不容辯駁的歷史事實。當歷史的真相被一代代人傳承,和平的期許被一個個人傳遞,任時光流轉,那些遠去的歷史、逝去的人們都將被永遠銘記。(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