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屆水文化國際研討會在桂林舉辦 中外專家探討運河保護

  桂林11月15日電(蔣豐慧 涂麗莎)“中國一直高度重視水治理與管理,從建設于2000多年前的靈渠中,我看到了中國古代民眾讓船只逆流而行的先進科學技術,看見了中國2000多年如何科學管理和使用水資源,這是一種延續數千年的中國力量,中國必將在水文化治理中發揮重要作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東亞地區辦事處主任夏澤翰15日在廣西桂林接受采訪時說。

11月15日,第四屆水文化國際研討會現場。蔣豐慧 攝

  11月15日至16日,第四屆水文化國際研討會在桂林市興安縣舉辦,來自美國、意大利、希臘、中國等國家的中外專家學者聚集于此,圍繞運河歷史與文化、運河工程與科技等主題,展示各國運河工程中的技術創新與科技內涵,深入探討運河的保護與現代價值傳承。

  夏澤翰表示,今年恰逢中國大運河入選世界遺產名錄十周年,大運河與靈渠不僅推動了貿易和農業發展,更作為文化紐帶傳承了世代智慧。靈渠被譽為“世界古代水利建筑的明珠”,其水管理經驗在古代和當今的可持續水資源管理中均具有重要價值。

  他介紹,運河作為水利工程,提醒人們在發展中應注重環境保護,將古代智慧與現代科學相結合,對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具有深遠意義。

  靈渠距今已有2200余年,是當今世界上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人工運河,至今仍發揮著農田灌溉、排洪泄洪作用,并于2018年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桂林市和靈渠博物院獲得2026年世界運河大會舉辦權。

  “借此活動,我們可以了解靈渠豐富的水文化,因為對水文化及其周邊人類遺產的欣賞,我們被聯系到了一起。”內河航道國際組織(IWI)主席莎倫·萊頓表示,愿能與全球專家分享知識和交流理念,推動內陸水道的保護和發展。IWI正在努力建立一個水文化知識共享網絡,以助力當代水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并為后人理解并受益于內河航道的保護奠定基礎。

  “本次研討會以‘通江達海:運河發展與人類文明’為主題,而靈渠溝通湘江與漓江,連接長江與珠江水系,靈渠的建設不僅促進了中原文化和嶺南文化深度融合,有力推動嶺南文化的發展和進步,同時也為中原向海洋的拓展奠定基礎,與本次研討會的主題高度契合。”廣西水利廳黨組成員馮大闊如是說。(完)

? 版權聲明
評論 搶沙發
加載中~
每日一言
不怕萬人阻擋,只怕自己投降
Not afraid of people blocking, I'm afraid their surre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