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華裔青年“攬”瓊島:檳榔谷里黎苗文化風情濃

  海南保亭12月16日電 (記者 張茜翼)以自然山水樹木和黎、苗民居作為舞臺背景,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黎族鉆木取火技藝、黎族打柴舞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登臺展示,大鵝、水牛、黑山羊等巧妙融入……一幅黎族苗族先民的日常生活圖景徐徐展開。

  16日,參加2024年澳大利亞華裔大學生海南交流活動的青年大學生,探訪位于海南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的檳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區,一場名為《檳榔·古韻》的演出將他們帶進海南黎族苗族傳統文化的世界。

12月16日,參加2024年澳大利亞華裔大學生海南交流活動的青年大學生走進海南檳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區,觀看黎族阿婆織黎錦。記者 張茜翼 攝

  檳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區以黎苗少數民族文化為核心主題,是中國首家民族文化型國家5A級旅游景區,目前擁有黎族民俗館、無紡館、麻紡館等9個與非遺保護相關的主題展館。

  “波隆!”一進園區,黎族阿哥阿妹們豎著大拇指用黎語熱情問好。來自澳大利亞的青年大學生走進黎族船型屋,體驗“**、吃檳榔、喝山欄酒”黎家待客“三步曲”;深入園區,欣賞黎族竹木器樂演奏、陀螺特技表演等十個黎族原生態體驗項目,感受原汁原味的黎苗風情。

12月16日,參加2024年澳大利亞華裔大學生海南交流活動的青年大學生走進海南檳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區,參觀園區非遺展館。記者 張茜翼 攝

  在景區展館內,幾位現場織黎錦的黎族繡面文身阿婆受到青年大學生的關注。講解員說,黎族婦女的繡面文身是一種古老的傳統習俗,被稱作“人體上的敦煌壁畫”,是黎族區分支系的傳統方式,有雙線點文、幾何線文、泉源文等圖案,各支系的文身圖案不盡差不多,現今只有為數不多的高齡老人身上才能看到繡面文身。

  展館還展示著黎族傳統紡染織秀技藝的巔峰之作“龍被”,花紋樣式讓人嘖嘖稱奇。各類樹皮布的珍貴制品也讓青年大學生頗感興趣,樹皮布是“黎族服飾始祖”,海南黎族同胞在使用麻和木棉紡織之前,以植物的樹皮為原料,經剝離、拍打等工藝加工制作而成。

12月16日,參加2024年澳大利亞華裔大學生海南交流活動的青年大學生探訪海南檳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區,與黎族阿婆合唱歌曲。記者 張茜翼 攝

  “見人見物見生活。”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學生韓金成說,宛如回到了古老的村落,非常有代入感。檳榔谷的民族文化展示并非靜態展示,而是將傳統文化與當地村民生活結合起來展現給游客,讓人感覺這些傳統文化特別鮮活。

  原生態的黎苗文化,令這些青年大學生印象深刻。“這是一次非常難忘的體驗。”墨爾本大學學生梁碧桃說,檳榔谷是原生態的,村子保留原來的風貌,像是一幅美妙的黎苗族人民生活情景畫。

  “我在檳榔谷學習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我在,黎錦就在;我在檳榔谷學習黎族山欄酒釀造技藝,我在,祖先的味道就在;我在檳榔谷學習黎族竹木樂器制作技藝,我在,祖先的聲音就在……”演出中,黎族年輕人的這段表達,讓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學生劉盈辰頗為動容。“文化的傳承不僅是技藝的延續,更是情感與記憶的傳遞。他們愿意為傳承自己民族的文化而扎根于此,讓我非常敬佩。”(完)

? 版權聲明
評論 搶沙發
加載中~
每日一言
不怕萬人阻擋,只怕自己投降
Not afraid of people blocking, I'm afraid their surre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