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呼吸道感染高發 “主流病原”怎么防?

  秋冬時節,隨著氣溫逐漸降低,呼吸道感染再次成為威脅公眾健康的主要問題,而兒童、老人更是成了感染的“重災區”。

  今年的呼吸道感染有何特點?如何區分普通感冒和肺炎?如何監測“病程”?帶著疑問,本報記者專訪了農工黨北京市委會醫藥衛生第二工作委員會委員、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主任醫師崔璦,請她作出專業解答。

崔璦為病人答疑解惑。受訪者供圖

  支原體感染率高 慢性肺病患者感染程度重

  “秋冬的氣候對呼吸道并不‘友好’。”崔璦指出,正常情況下,呼吸道擁有一套完整的防御機制:纖毛運動幫助清除病原微生物,氣道黏膜中的血管為局部提供營養,免疫細胞在局部抵御外敵。然而,當氣溫降低時,呼吸道的防御能力會受到明顯影響。

  冷空氣會讓纖毛的清除能力變弱,痰液和病原微生物更容易滯留在氣道中,還會導致呼吸道黏膜的血管收縮,使得局部供血不足,進一步削弱了黏膜的“屏障功能”。

  在寒冷的天氣里,人體全身的免疫力下降,也為感染性疾病提供了“可乘之機”。尤其是北方干燥、多風,病毒會借助冷風傳播得更遠、更快,活躍性也顯著增強。這讓從鼻腔、咽喉到氣管、支氣管,再到肺部的整個呼吸道,都變得更加脆弱。

  “我們注意到,越來越多患有慢性支氣管炎、慢阻肺等慢性肺病的患者,在出現感冒癥狀后,病情會明顯加重?!贝蕲a觀察發現,“今年和去年一樣,支原體感染在進入秋冬后呈現較高的活躍水平。”

  “支原體感染”是近兩年秋冬季呼吸道感染的“關鍵詞”,這是一種“非典型病原”感染。其癥狀與一般感染相似,主要表現為發燒、咳嗽和痰液不易排出,全身癥狀表現為乏力、倦怠。兒童患者則易在支原體感染中引發氣道堵塞,甚至是肺不張等并發癥。

  “今年支原體感染呈現家庭傳播的趨勢?!贝蕲a補充道:“一些病例中,先是兒童感染,隨后傳染給家人,成年人也會出現較重的病情。這也提示各位對支原體感染的傳播特性需要提高警惕?!?/p>

  從病原微生物角度來看,秋冬季另一高發病原體是流感病毒。與普通感冒病毒不同,流感病毒感染往往全身癥狀比較重,同時具有極強的傳播能力。

  從上呼吸道感染到肺炎 身體有哪些變化?

  在上呼吸道感染中,最常見的類型是普通感冒,表現為打噴嚏、流鼻涕、頭疼和咳嗽等癥狀。崔璦解釋:“如果感染進一步發展,則可能波及氣管和支氣管,引發氣管炎或支氣管炎,進而導致肺炎,一旦發展到重癥肺炎,甚至可能危及生命安全?!?/p>

  病原微生物往往先侵襲上呼吸道,表現為鼻炎、咽喉炎的局部癥狀。如果感染進一步擴散至下呼吸道,患者可能出現咳嗽、痰多、呼吸困難等情況。一旦肺臟受到侵襲,除咳嗽、咯痰癥狀加重,甚至可能出現胸痛、呼吸困難、咯血等癥狀。崔璦提醒,通常,如果患者痰液增多、顏色變黃,或者出現明顯的胸痛、胸悶等,則可能提示感染已經累及肺部,需盡快就醫。

  從病原微生物角度講,多種病原微生物混合感染的現象并不少見。許多患者起初可能只是病毒感染,表現為感冒癥狀,但隨著病程發展,可能合并細菌或真菌感染,從而病情加重。崔璦指出:“這種混合感染在有呼吸道基礎疾病的患者中更為常見,比如支氣管擴張、慢性支氣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腫瘤病史等。”

  而老年人尤其要警惕癥狀不典型的肺炎。有些老年人因為語言表達能力減退,或者身體“反應力下降”,使得肺炎的表現不明顯。崔璦提示:“對于年老者,有基礎疾病,如心腦血管病后遺癥、腫瘤、長期服用免疫抑制劑等情況,他們患上肺炎往往沒有明顯的咳嗽或發燒,而僅表現為乏力、精神萎靡、不想進食等非典型癥狀。家屬發現這些異常時,應高度重視,因為這類患者如沒有及時發現并給予恰當治療,病情可能迅速惡化?!?/p>

  年輕人則需留意癥狀的動態變化,“輕微不適可以自行在家用藥處理,而如果病情持續加重或未見明顯好轉,應盡早就醫?!贝蕲a建議,對于無法準確表達不適的小朋友,家長則需密切關注其體溫、呼吸狀態和精神狀況,及時采取行動避免延誤治療。

  肺炎的確診并不能僅憑主觀癥狀。崔璦強調:“臨床主要通過胸片或CT等影像學檢查結合癥狀、體征來確診。一些癥狀較重的患者還需進行血液檢查,以評估是否出現呼吸功能異常,表現為低氧或二氧化碳潴留等情況?!贝送猓煌≡⑸锏臋z測方法各不差不多,對于癥狀不典型的患者,確診往往可能需要多次病原學檢測。

  及時監測“指脈氧”

  經皮血氧飽和度監測是評價呼吸功能的重點辦法之一,由于其所需設備——血氧飽和度儀操作簡單、易得,是適用于家庭的呼吸功能的評價辦法。

  當感染加重時會導致呼吸功能受損,監測經皮血氧飽和度指標,對提示肺炎加重很有幫助。近年來,許多家庭已經習慣使用指脈氧設備進行日常監測。崔璦指出:“正常情況下,指脈氧讀數最好應保持在91或92以上。如果血氧明顯下降,就需要引起重視,及時就醫。”

  日常監測之余,每年入秋接種流感疫苗也是有效的預防手段。盡管疫苗無法完全杜絕感染,但能顯著降低發病率并減輕癥狀嚴重程度,尤其對老年人和免疫力較弱的群體效果明顯。

  感染性疾病的發生,通常取決于外界病原微生物的強度,以及人體抵抗力對其的平衡。如果病原微生物“來勢洶洶”,且人體免疫力較弱,感染風險便會升高。崔璦提醒:“大眾自身要做好呼吸道保護,避免接觸病原微生物,同時加強身體素質,合理作息、均衡飲食,增強個人的免疫力,提高對病毒的防御能力?!?完)(《中國新聞》報作者劉益伶報道)

? 版權聲明
評論 搶沙發
加載中~
每日一言
不怕萬人阻擋,只怕自己投降
Not afraid of people blocking, I'm afraid their surre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