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11月23日電 (記者 杜燕)增強社會急救能力對于提高院前急救搶救成功率至關重點。中國醫院協會急救中心(站)分會秘書長、北京急救中心主任醫師陳志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構建社會大急救體系,提高社會急救能力建設水平,可以在第一時間為患者提供有效的初步救治,為后續治療爭取寶貴時間。”
據介紹,中國每年因心臟疾病猝死的人數多達76萬人,其中90%以上發生在醫院外,心搏驟停的搶救時間為黃金4分鐘,使用AED及時施救,成功率能提升40%左右。
中國醫院協會急救中心(站)分會秘書長、北京急救中心主任醫師陳志。北京急救中心供圖陳志稱,目前中國120急救體系急救的響應時間為10-20分鐘左右,在專業急救力量到達現場前,如果現場人員具備心肺復蘇技能、會使用AED,將極大提高心搏驟停者的生存機會。
為提高社會急救能力建設水平,由中國醫院協會急救中心(站)分會主辦,北京急救中心承辦的中國急救大會連續舉辦了五屆。今年11月上旬,為期五天的第五屆中國急救大會暨第六屆全國急救講師授課技能比賽在北京舉辦,圍繞院前急救體系發展規劃、急救-急診專科聯合救治新技術、醫療急救與應急消防等多部門溝通協作、國家重點區域急救體系建設、社會急救能力建設、急救法治與文化建設等主題,設置了42場學術論壇、12場醫療急救技術工坊、27場科普比賽環節。
會上,來自全國各地的知名專家、學者就國家急救事業發展及重點問題、急診急救最新理念與技術進行權威講解和經驗分享,對急救操作規范、人員培訓標準、急救設備配備標準等進行深入研討和修訂完善,形成了一系列行業共識和指南,為構建社會大急救體系、提高急危重傷病患者搶救成功率提供實踐和創新支持,不斷增強全國院前醫療急救系統服務能力。同時,近200名參賽選手同場競技,在基礎生命支持技能、專業抽選題目授課、專業理論題、專業自選題目授課、社會科普授課示范、120職業故事演講、臨床培訓教案及PPT評比等項目中展開激烈角逐。以賽促學,以學促用,比拼進一步加強了急救人才隊伍建設,促進了新技術在臨床中的推廣應用,提升了醫療急救臨床教學培訓工作水平,規范了院前急救一線人員崗位技能。
第五屆中國急救大會暨第六屆全國急救講師授課技能比賽在北京舉辦。北京急救中心供圖“希望能在推動我國醫療急救行業規范化、高質量發展,特別是加強基層急救能力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談到大會的舉辦,陳志稱,中國農村地區院前醫療急救體能力仍然較為薄弱,很多地方沒有形成有效的急救網絡,服務水平不高。特別是在一些偏遠地區,如果基層人員具備良好的急救技能,就能及時處理突發狀況,避免病情惡化。同時,這也有助于緩解上級醫療機構的救治壓力,使醫療資源得到更高效的利用。
在陳志看來,目前基層急救能力建設面臨的主要挑戰在于:一是基層醫療急救體系不夠完善,缺乏網絡化、系統性運行機制;二基層急救人員專業技能水平參差不齊,部分人員急救知識和技能相對薄弱;急救設備和藥品配備不足,難以滿足實際急救需求;三是民眾對急救的認知有待提高,社會急救科普培訓普及率較低。
如何應對挑戰?陳志認為,首要是完善基層地區院前醫療急救體系,建設規范化急救中心,發展120急救網絡,加強急救站點建設,縮短急救響應時間。同時要加強基層急救人員的專業培訓,提升專業服務能力。這需要制定標準化、規范化的培訓課程體系,涵蓋基礎急救知識和常見急危重癥的處理方法。并且,要注重培訓的持續性,定期組織復訓和考核,確保基層急救人員的技能不斷提升。
然而,人們發生心臟驟停時,或許身邊沒有專業急救人員。該怎么辦?陳志認為,能否把握住鉆石4分鐘的搶救時間,主要依靠于現場第一目擊者的急救能力。
為普及心肺復蘇術和AED使用方法,增強公眾自救互救能力,120行業正在倡議將每年1月20日設立為“國家急救日”,以此推動全社會關注急救,加強城鄉專業急救體系建設,提升社會急救能力。
心搏驟停后,搶救的最佳時間窗口是4分鐘。但是急救車很難在這個時間內到達。當意外發生時,具備急救技能的“第一響應人”在現場提供心肺復蘇、自動體外除顫器(AED)電擊除顫等及時的救護措施,可以挽救生命、減少傷殘,為專業醫療機構的救治創造條件、贏得時間。目前,有6750臺公共場所的AED在北京120急救指揮中心注冊備案。這些AED覆蓋學校、公共交通場所、大型商超、體育場館、公園景區、影劇院及其他人員密集場所7大重點公共場所。今年以來,北京對重點公共場所工作人員進行高質量急救培訓達3.5萬人次。
社會4分鐘急救應急響應系統在北京啟動。北京急救中心供圖社會4分鐘急救應急響應系統在北京、杭州等7個院前急救、社會急救基礎較好的城市試點。
北京的示范區位于西城區,是北京急救中心、北京市西城區紅十字會發揮雙方優勢資源,建立社會急救能力建設項目合作機制的成果。旨在救護車到來之前,抓住“鉆石4分鐘”的時間窗口,建立社會自救互救響應系統,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提升重點公共場所社會急救能力建設水平。
項目通過呼叫者、急救志愿者和AED在120系統中的精準定位,在120醫學遠程指導下,將第一目擊者、第一響應人和城市的急救資源科學高效地整合在一起,逐步打造一個“社會4分鐘急救圈”。
“隨著社會發展,急救文化和急救精神會越來越深入人心,急救知識與技能將會被許多社會公眾學習和掌握,也將會有許多的生命被挽救。”陳志說,全社會都應行動起來加入到“建設社會4分鐘急救響應系統”行動當中,自救救人,自助助他,心手相連,點亮生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