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記者“走讀”武漢:“黑科技”觸手可及

  武漢11月23日電 題:中外記者“走讀”武漢:“黑科技”觸手可及

  記者 武一力

  由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主辦的“走讀中國·走進湖北”2024中外媒體湖北采風活動19日至23日在武漢舉行。在5天行程中,來自匈牙利、越南、日本等國家,以及中國香港、澳門的記者沉浸式體驗融入生活的“黑科技”。

11月21日,中外記者在武漢一車企體驗智能數字屏幕。記者 武一力 攝

  走進武漢東湖高新區,一列懸掛于軌道梁下方的“光谷光子號”空軌飛馳于城市半空,中外記者紛紛舉起“長槍短炮”,記錄這宛如科幻電影的一幕。登上車廂,透過玻璃窗和底部透明觀景窗口,高樓大廈、濕地公園盡收眼底,乘客可體驗“人在空中走,景在腳下飛”的場景。

  “空軌如何做到懸掛在半空中運行?”“它如何掉頭?”面對新興交通工具,中外記者好奇發問。

  武漢光谷旅游開發投資有限公司市場開發部部長孫琪解釋,“光谷光子號”空軌是中國首條懸掛式單軌系統,無人駕駛模式運行。車輛采取先進的永磁牽引等一系列技術,使其平穩懸掛軌道梁下方。光谷空軌開通一年多來,服務游客約200萬人次。

  香港記者李暢說,相比十年前第一次來武漢,如今武漢已發生巨變,尤其是交通網絡發展速度飛快。“空軌不僅為武漢市民增添了新型出行方式,還成為向全球游客展示城市魅力的科技景觀。”她說。

  在武漢經開區,一臺臺頭頂激光雷達的無人駕駛汽車成市民出行熱門選擇,也成中外記者關注的焦點。它們看似與普通網約車無異,但車頂和車身四周安裝有多個傳感器和攝像頭。乘客在手機上輸入起始點,便可呼叫無人駕駛汽車。

  日本記者石井宏樹表示,此前就看到過無人駕駛汽車的新聞,此次在武漢如愿體驗,通過車內電子屏,可以清晰看到路線和路況,遇到路障會主動避讓,能準確識別紅綠燈。

  此外,在北京大學武漢人工智能研究院,中外記者戴上VR頭盔,立馬“穿越”到漁獵時代。這是該院打造的“文明一萬年·智能社會體驗館”,通過多人實時在線同步技術、人工智能大模型技術、虛擬數字人等技術,帶領玩家身臨其境體驗中華文明變遷,進行科普教育。

  第一次來武漢的日本記者松倉佑輔說,“黑科技”是他對武漢的初印象,從出行、娛樂到工作,“黑科技”觸手可及,并且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中。

  據光谷創新發展研究院日前發布的《2023武漢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報告》顯示,武漢已聚集1000多家人工智能相關企業,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已超過500億元,帶動相關產業規模突破5000億元。以人工智能為原點,武漢已衍生出55條“AI+”新賽道,包括AI+光電子、生命健康、智能網聯車、北斗、智能制造等。(完)

? 版權聲明
評論 搶沙發
加載中~
每日一言
不怕萬人阻擋,只怕自己投降
Not afraid of people blocking, I'm afraid their surre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