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六七”學校 老撾校友不禁唱起《東方紅》

  南寧11月9日電 題:重返“六七”學校 老撾校友不禁唱起《東方紅》

  作者 陳秋霞

  “東方紅,太陽升……”8日在廣西南寧接受記者采訪時,年近古稀的段·蒙占不禁唱起中國民歌《東方紅》,感念老中珍貴友誼。

  段·蒙占是老撾新聞文化旅游部原黨組成員。11月6日至13日,他跟隨老撾“六七”學校校友及子女友好訪問團到廣西交流考察,回到自己惦念了52年的母校。

11月8日,廣西南寧,老撾“六七”學校校友及子女友好訪問團參觀“六七”學校舊址。 陳冠言 攝

  20世紀60年代,為援助深陷反侵略戰爭的老撾,中國無償在南寧建設一所學校。該校因中老雙方于1967年確定創辦而得名。這里曾接納和庇護千余名老撾孩童。

  沿著中老友誼林中的小徑走向“六七”學校陳列室,大量資料圖片記錄了半世紀前老撾兒童的異國校園生活,喚起了段·蒙占的美好回憶。

  1969年,老撾國內戰火紛飛,段·蒙占被護送到中國。對于不遠千里來到中國的段·蒙占來說,“六七”學校可謂是一片快樂的凈土。

  “打乒乓球、打籃球、栽樹種菜,學習中國文化藝術,唱中國歌、跳中國舞......那時候的校園生活豐富多彩。”段·蒙占說,在中國短短幾年的學習生活經歷,對他的成長和發展至關重點,“我想借此機會再次衷心感謝中國政府以及‘六七’學校對我的培養教育,我會永遠銘記于心”。

  半個世紀過去,當年成長于中國的孩子們許多成為了老撾各領域的杰出人才,老撾的土地上建起了高速鐵路,而中國經歷發展也改變了模樣。作為這一切的見證者,段·蒙占感慨萬千。“老中友好源遠流長,雙方攜手前行,共同發展繁榮,我感到驕傲自豪。”

11月8日,廣西南寧,老撾“六七”學校校友及子女友好訪問團參觀“六七”學校陳列室。陳冠言 攝

  循著父輩留下的足跡,重溫他們奮斗的美好時光,老撾副總理吉喬的女兒喬韋帕鵬難掩激動心情,她即興彈奏了老撾傳統歌曲《占芭花》,表達對老中友誼的珍視。

  “爸爸告訴我,他12歲進入‘六七’學校學習,學校的生活讓他養成了自律的習慣,成了有責任擔當的人。”喬韋帕鵬說。

  受父親影響,喬韋帕鵬關注中國,熱愛中國文化。“中國文化很有特色,中國人用一支毛筆就能作一幅畫、講一個故事,讓人贊嘆。”喬韋帕鵬告訴記者,她碩士畢業于中國華東師范大學,目前是老撾外交部的一名干部,“我一直在努力發揮自己懂漢語的優勢,促進兩國青年友好往來,希望能夠成為老中傳統友誼未來發展的橋梁”。

  “六七”學校校友互助發展會主席宋莎妮表示,此次帶領“六七”學校校友及子女訪問廣西,一方面是讓校友子女看到中國對老撾的寶貴幫助,希望年輕一代銘記歷史,將“六七”學校的故事傳遞下去,努力成為老中傳統友誼的繼承者。另一方面是希望老撾青年親身感受中國的發展速度,學習中國經驗,為國家發展貢獻力量。

  “老中鐵路幫助老撾改變貧窮落后的面貌,可以稱之為一把‘金鑰匙’,也是兩國合作共贏的生動例證。”宋莎妮稱,希望在老撾萬象打造“六七”學校的宣傳教育基地,讓兩國年輕一代以“六七”學校為紐帶,賡續和傳承老中兩國友好。(完)

? 版權聲明
評論 搶沙發
加載中~
每日一言
不怕萬人阻擋,只怕自己投降
Not afraid of people blocking, I'm afraid their surrender